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马雪平 通讯员 王法成
在德州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的骨科病房里,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病床之间。他就是该院骨科主任、副主任医师阳智慧,一位在骨科临床一线坚守二十余载的医者。
二十多年来,他始终将“以精湛的技术驱散病痛阴霾,用仁爱之心点亮生命希望,凭担当精神践行医者誓言”作为人生格言;把“政治坚定、医德高尚、技术精湛”的准则熔铸于每一次查房、每一台手术、每一句对患者的叮咛之中,用钢铁般的意志与仁爱之心,默默守护着万千患者的骨骼健康与生命尊严。
仁心济世,患者依赖的“主心骨”
骨科是医院里出了名的“硬碰硬”战场。这里每天要面对各类骨折创伤、关节病变、脊柱疾病患者,病情往往紧急复杂,治疗不仅需要精准的技术,更需要极大的体力与耐心。
老年髋部骨折被称为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”,若治疗不及时,并发症和死亡率都极高。作为骨科带头人,阳智慧深知肩上的责任,为了让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得到及时救治,他牵头建立了 “老年髋部骨折绿色通道”。这条通道串联起急诊、影像、检验、手术室等多个科室,通过优化流程、提前预判,将患者入院到手术的时间压缩至24小时内。
“时间就是生命,尤其是对老年骨折患者来说,尽早手术能大幅降低褥疮等并发症风险。” 阳智慧说。多年来,他年均主刀手术约400台,其中三、四级高难度手术占比达60%以上,多项技术填补了医院空白,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公认的技术威望,成为德州骨科领域一面旗帜。
在阳智慧眼中,冰冷的手术器械背后,是一个个需要温暖关怀的生命。骨科患者中,老年人和创伤患者占比高,他们不仅要承受身体的疼痛,还容易产生焦虑、恐惧等情绪。一位髋关节骨折的高龄老人,因担心手术风险和术后无人照料,迟迟不愿接受治疗,阳智慧得知后,一次次来到老人病床前,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手术原理和康复过程,帮老人打消顾虑。他还主动协调科室护工和社区工作人员,为老人解决术后照料难题。术后那段时间,阳智慧每天都会为其查房,不仅手把手示范每一个康复动作,而且当老人因疼痛想放弃锻炼时,他又化身为严格“教练”和“拉拉队”,耐心鼓励老人坚持下去。老人康复后,特意送来手写的感谢信:“没有阳医生每天雷打不动的督促和鼓励,我可能真就离不开病床了,他就像家人一样,比我自己还上心我的恢复。”
勇担使命,淬炼初心的“承重梁”
在科室里,阳智慧常对年轻医生说:“医生不仅要会看病,更要会体谅患者的难处。” 他始终恪守廉洁底线,多次婉拒患者家属送来的心意,坚持因病施治、合理用药,在患者中积累了极好的口碑,诊室墙上挂满的旌旗,无声诉说着这份信赖的重量。一位因车祸导致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农民工老张至今记得,刚入院时他又怕又急:“当时吓坏了,怕治不好成残废,更怕医药费太贵承担不起。是阳医生一遍遍给我讲病情,还帮我算了最省钱的治疗方案,握着我的手说‘别怕,我们一起想办法’,我这心才落了地。”
当使命召唤时,阳智慧从未退缩,新冠疫情期间,他主动请缨值守高风险岗位。那段时间,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为封闭区的骨折患者做紧急手术成了常态,手术结束后,汗水早已浸透刷手服,脸上布满勒痕,但他从没有一句怨言。
除了守护本院患者,阳智慧还多次下基层开展医疗帮扶。在条件有限的乡镇卫生院,他克服设备简陋等困难,将先进的骨科理念和技术倾囊相授,通过示范手术、专题讲座、病例讨论等方式,为当地培养了一批骨科骨干,打造了一支 “带不走的医疗队”。在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活动医疗保障中,他也总是冲锋在前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务工作者的忠诚与担当。
如今,在阳智慧的带领下,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已发展成为技术过硬、服务贴心的市重点科室。科室里不仅有先进的手术设备,更有一支充满温情的医护团队,他们延续着 “精准诊疗、用心服务” 的理念,为患者提供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康复的全周期关怀。
以精湛之术驱散病痛阴霾,用仁爱之心点亮生命希望,更以不懈奋斗践行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铮铮誓言。阳智慧就像一块坚韧的“骨”,稳稳托起患者的健康之躯;更像一盏温暖的灯,照亮着德州卫生健康事业前进的道路。他用二十余年的坚守与奉献,诠释了一位“德州好医生” 的责任与担当,成为平原骨科当之无愧的 “承重梁”,更是患者心中最信赖的 “贴心骨”。
长胜证券,牛8配资,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