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过年,因为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往村头的供销社跑。那时候我们口袋里没几个钱,常常几个人凑零花钱,买一块水果糖分着吃。含在嘴里的糖块能甜上大半天,连糖纸都要小心翼翼地收好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供销社的柜台简直比现在的购物中心还要吸引人——玻璃柜台里摆着五颜六色的糖果、黄澄澄的肥皂,墙上挂着军绿色的水壶和理发推子,货架顶上堆着印有精美图案的麦乳精铁罐,每件商品都像在讲述着那个年代的故事。 这些曾经在供销社里随处可见的老物件,你还记得多少?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些时光的见证者,或许能唤醒你记忆深处的童年片段。
图片
1、麦乳精:铁罐里的甜蜜回忆
图片
在七八十年代,麦乳精是孩子们最向往的美味。金色的铁罐上印着精美的图案,打开时发出清脆的咔哒声,里面的颗粒散发出诱人的奶香。这种奢侈品可不是家家户户都能随便享用的。 逢年过节走亲戚时,主人会小心翼翼地舀上两勺,冲成一杯香甜的饮料。杯口飘着的白色泡沫和那股甜香,让人喝一口就忍不住眯起眼睛。要是哪个孩子考试得了好成绩,家长可能会奖励一小勺干吃,让麦乳精的颗粒在嘴里慢慢融化。记得邻居家办喜事时,我偷偷捡了个空罐子当宝贝藏了好几天,仿佛还能闻到残留的奶香。 2、搪瓷脸盆:见证幸福的囍字嫁妆 那时候姑娘出嫁嫁妆里,必定会有一个大红搪瓷盆。盆中央烫金的囍字闪闪发亮,周围环绕着富贵的牡丹花纹,新盆子光可鉴人,要用专门的布套小心保护。 但日子久了,盆边难免会磕出几道缺口,掉瓷的地方露出黑色的铁胎,慢慢生出锈迹。可没人舍得扔掉它:清晨用它洗脸,傍晚端着去河边洗衣,过年时用来和面、装年货,一个盆能陪伴一个家庭十几年。我家的老搪瓷盆上,囍字已经磨得只剩轮廓,可妈妈总说:这盆结实耐用,比现在那些塑料盆强多了。 3、老式肥皂:精打细算的清洁能手
图片
供销社里的肥皂总是码放得整整齐齐,黄砖似的一块块,散发着淡淡的碱味。那时候肥皂要凭票购买,一个村子一个月也分不到多少,家家都把它当宝贝。
图片
奶奶洗衣服时从来不舍得整块使用,总是用小刀切下薄薄一片,装在纱布袋里。在河边捶打衣服时,只有领口、袖口这些特别脏的地方,才舍得用肥皂轻轻蹭几下。记得有回我偷拿肥皂洗手上的泥巴,被妈妈追着打:这块肥皂能换半筐红薯呢,你这败家孩子!现在回想起来,那种硬邦邦的肥皂去污力特别强,晒干的衣服上总带着阳光和肥皂混合的清新气息。 4、孔雀牌电视机:全村人的娱乐中心
图片
八十年代初期,谁家要是买了台孔雀牌9寸电视机,那可真是了不得的大事。当时210元的售价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,我们村只有村支书家有一台。 每天晚饭后,村民们就扛着板凳往支书家赶,屋里坐不下就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。小小的屏幕还没现在的平板电脑大,信号还总是不稳定,得有个孩子负责举着天线杆,不停地调整位置。《霍元甲》《射雕英雄传》播出时,院子里能挤满几十号人,比赶庙会还热闹。有次我挤在最前面看入迷,被人推倒了都顾不上喊疼,爬起来继续盯着屏幕。 5、煤油灯:照亮黑夜的温暖光芒 在没有通电的农村,煤油灯是夜晚的光明使者。供销社卖的油灯,下面是盛煤油的小壶,上面罩着玻璃灯罩,棉线做的灯芯点燃时会冒出缕缕黑烟,发出昏黄的光亮。 那时候煤油很珍贵,妈妈总在我写作业时把灯芯拧到最小,刚好能看清书本上的字。我嫌光线太暗偷偷调亮,妈妈就会说:省着点用,这些煤油钱能买一个鸡蛋呢。有月亮的晚上,我们经常借着月光吃饭、做针线活。那微弱的灯光,不仅照亮了无数个乡村夜晚,也映照出妈妈在灯下纳鞋底的忙碌身影。
图片
6、连环画:孩子们的精神食粮
图片
供销社的角落里,常常堆着一摞摞连环画,《西游记》《三国演义》《鸡毛信》等,彩色的封面特别吸引人,薄薄的一册能被翻来覆去看好多遍。 那时候能看上一本连环画比吃糖还让人高兴。一本书要在几个孩子之间轮流传阅,你看上午我看下午,直到书页都卷了边。有些还没上学的孩子不识字,就着图画自己编故事,也能乐得哈哈大笑。我攒了整整一学期的牙膏皮,才换来一本《武松打虎》,晚上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,直到把每一幅画面都深深记在脑海里。 7、军用水壶:实用又时髦的装备 供销社的墙上,总是挂着一排军绿色的水壶,金属外壳配上帆布背带,看起来特别精神。那时候年轻人以拥有一个军用水壶为荣,赶集、下地干活都会随身携带。
图片
爸爸的军用水壶用了十多年,壶底磕出了好几个凹痕,背带磨得发白,却一直舍不得换。夏天装上凉水挂在脖子上,冰凉的铁皮贴着皮肤特别舒服。有次我背着它去摸鱼摔了一跤,把水壶摔瘪了一块,虽然挨了顿打,但修修继续用——那个年代的东西,坏了修修接着使,很少会直接扔掉。 8、手动推子:理发时的痛苦回忆
图片
供销社卖的上海双箭牌推子是铁制的,有两个圆头,使用时需要手动推拉。那时候村里没有理发店,大人们都用这种推子给孩子们理发。 我最害怕这个推子——推到后脑勺时经常夹住头发,疼得我龇牙咧嘴。妈妈却按着我的头说:忍一忍,剪短了凉快。理完发发型总是坑坑洼洼,被小伙伴们笑话像小和尚。但这推子确实耐用,我家的那把用了十多年,送给邻居后还能继续使用。 9、手电筒:黑夜里的引路明灯
图片
供销社卖的手电筒大多是铁皮外壳的,用一两节电池,按下开关射出的光柱能照得很远。那时候农村没有路灯,晚上出门全靠它照明。 电池很珍贵,平时舍不得用,只有紧急情况才会打开。走夜路时,光柱在前面晃动,脚步声和电流的滋滋声交织在一起,反而让人不那么害怕。有次跟爸爸去看电影,手电筒突然不亮了,爸爸说:摇一摇,电池接触不良。果然晃两下又亮了。这手电筒特别结实,摔在地上也不会坏,很多人家直到2000年后还在使用。
图片
10、二八自行车:那个年代的豪车
图片
供销社里卖的自行车主要是永久飞鸽红旗这些品牌,清一色的二八大杠,高大的车架,粗壮的轮胎,看起来特别结实。当时一辆要180元左右,相当于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,比现在的豪车还稀罕。 谁家买了新车,要用红绸子扎着车把,热热闹闹地骑回家。男人骑车时,后座坐着媳妇,前梁上载着孩子,车铃叮铃铃响一路,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。爸爸的永久牌自行车,车座磨得锃亮,车把缠着胶布,但载过粮食化肥,也载着我们全家的欢乐时光。 11、红缨蜡笔:五彩斑斓的童年梦想 供销社文具柜台上的红缨蜡笔,十二种颜色装在纸盒里,每支蜡笔顶端都带着一小簇红缨,特别喜庆。当时一盒要五毛钱,对来说是一笔巨款。 我从没拥有过完整的一盒,总是借同学的用。他的蜡笔已经少了几支,剩下的也断了不少,但觉得那些颜色比彩虹还要美丽。在作业本上画太阳、花朵,用红色涂苹果,绿色画小草,就算涂出线也觉得好看极了。 12、铝制饭盒:飘着饭菜香的学生必备 供销社出售的铝制饭盒方方正正,带着个铁提手,是当时学生和工人的标配。上学时书包里一定会装着饭盒,里面可能是馒头咸菜,或是妈妈昨晚煮的红薯粥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长胜证券,牛8配资,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