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
7月15日,教育部举行新闻通气会,介绍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改革相关情况。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郝彤亮介绍,重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,打破工程技术人才培养“学科化、院系制”的传统模式,会同高水平大学联合一流企业,在这些“大校大企”中建设了3批共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,构建校企协同培养的新型实体平台。
教育部新闻通气会。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
郝彤亮表示,从教育自身看,我国已经建立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,但总体来看“工科理科化”现象仍然比较严重,存在工程教育师资力量不强、科研任务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、重知识轻实践等问题,培养体系、培养方式滞后于实践需要。
卓越工程师培养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制高点,是推进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发展的最精准着力点,是高端人才自主培养“国之大者”。为此,教育部以实质化校企联合培养为牵引,2022年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,持续完善产教融合培养组织机制、制度体系,着力提高自主培养能力,牵引工程教育整体范式变革。
他表示,支持北京、上海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,打造政府主导、产业牵引、高校支撑、多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和科技产业创新特区,推动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创新需求;支持高校、企业、国家实验室成立“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”,打造资源共享网络、交流合作平台和教育、科技、人才发展共同体,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和生态。
重塑自主培养核心能力。一是建课程,聚焦18个关键领域,组建一流学科专家和工程师领衔的团队,校企协同建设201门“高阶性、前沿性、交叉性、挑战度”的核心课程,并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免费共享。
二是抓导师,举办4期校企导师研修班,培训校企导师2000余人;指导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聘任校企导师2.32万名,其中企业导师1.25万名、一线总师2091名。
三是选课题,围绕行业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,企业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提供5100多个来自产业一线的研究课题,作为工程硕博士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。
四是强实践,校企联合建成300多个工程师技术中心,为工程硕博士在真实环境中开展科研创造有利条件。
此外,郝彤亮强调,重建工程硕博士学位评价标准。法律层面,今年1月起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》正式施行,将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并列,都可以作为硕博士申请学位答辩的基本内容。制度层面,发布工程硕博士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,打破“唯论文”评价壁垒,明确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具体形式、流程标准。
在实施层面,要求有关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实施细则,更新理念、改进评价,推进新型评价标准落地实施。这些工作,为工程硕博士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提供了法理依据、制度保障和实践准则。今年首批毕业的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中,已有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。
长胜证券,牛8配资,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